海南日报记者 孙慧
干净整洁的城乡环境卫生离不开环卫人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近年来,我省加大环卫保洁资源投入,建立健全环卫管理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环卫基础设施水平和垃圾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全省城乡环境卫生明显改善。
城乡环卫
清扫保洁体系全覆盖
在文昌市东郊镇城内村,家家户户都摆放着垃圾桶或垃圾袋,村民们把椰子壳、塑料碗、纸屑等垃圾分类装袋,再投放到村口的垃圾箱。每天清晨,都会有垃圾转运车定时来运走垃圾。
近年来,我省加快提升城乡环境卫生管理能力,推动城乡环卫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按照“户清扫、村收集、镇转运、市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工作思路,面向全省逐步扩大日常清扫保洁服务范围。不仅仅是文昌,全省各个市县的行政村都配备垃圾箱、垃圾屋等集中收运垃圾设施,村道、县道有保洁员清扫管理,垃圾转运车辆定时收运,确保城市至乡村地区,没有一处会遗漏垃圾清扫。
如今,我省农村清扫保洁作业面积已实现全覆盖,环卫工人数量从7400名增加至6.1万名,环卫工人基本工资由960元/月提高至2400元/月。城乡生活垃圾转运站由66座增加到290座。当前,全省已实现城乡环卫清扫保洁体系全覆盖,基本实现了城乡环境卫生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
从机械化向“环卫+”迈进
10月25日清晨,一辆洒水车驶过澄迈县金江镇金马大道,洒水车如“孔雀开屏”般喷出扇面水雾,对路面进行冲刷。环卫工人手持绿篱机扫过道路两侧的绿化带,枝叶繁茂的灌木变得平整美观。
“金江镇的城区面积大,居住人口也多,环卫保洁工作比较繁重。公司配备了包括洒水车、扫路车、垃圾压缩车等在内的13辆大型环卫车辆,让金江镇托管地区主次干道的机械化作业水平提升到85%。”澄迈玉禾田环境服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叶纯彬介绍,环卫机械化作业水平提高,意味着环卫工人的工作效率提高,劳动强度下降。
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区域扩大,纳入环卫保洁清扫范围的乡村地区也越来越广,尤其是随着各市县逐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以及全省海上环卫工作的展开,环卫管理部门对环卫保洁工作的管理要求、验收标准也在逐步提高。为此,环卫行业企业也在不断地创新改进作业模式、引进先进设施设备,以科技引领环卫作业工作。
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积极提升环卫工作质量,作业硬件更新换代,以人为本改善作业环境。10年间,全省环卫车辆由2140辆扩充到12515辆,环卫管理部门要求大力推广购买新能源汽车,减少尾气排放。同时,全省规划建设环卫作业基地21个,基地都具备车辆充电、乘凉休息、更换衣物、业余活动等综合功能。
当前,我省还有4个市县搭建了环卫管理信息系统平台,通过智能化、信息化手段对辖区内垃圾分类收集点位、转运处理设施、公共厕所等场所的信息实行动态更新,方便环卫工人随时查看、实现精细化管理。
从“减量化”
向“资源化”升级
在儋州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经过发酵、干燥预处理、锅炉焚烧发电等多个环节,热能转化为电能输送至千家万户;在海口市美兰区东风桥厨余垃圾处理站,回收的厨余垃圾被投入厨余垃圾处理设备,分解排出可做有机肥料的土渣、油脂。
近年来,为缓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承载压力,促进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立,我省要求各市县逐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加大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关停所有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的主要处理模式从无害化填埋转为焚烧发电为主。
过去,我省生活垃圾主要采取“卫生填埋+焚烧处理”的模式,其中以填埋处理为主、焚烧为辅。截至2019年底,全省正常运营的垃圾焚烧项目仅4个,总设计处理能力为4375吨/日,而同期全省生活垃圾产生量每天超过1万吨,全省16座生活垃圾填埋场大部分已经超负荷或超库容运作。
垃圾填埋场饱和,焚烧发电能力跟不上。“垃圾围城”“垃圾围村”等现象频出,提升全省生活垃圾处理能力的需求迫在眉睫。2018年初,我省统筹布局新建5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同时推进既有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提标改造和淘汰升级,彻底转变生活垃圾处理主要模式。
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并运营8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11575吨/日,有效满足了全省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处理需求,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愿景目标。
与此同时,省住建厅对全省120座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开展调研,指导市县按照“一处一策”规范完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工作。各市县通过筛分减量、异地处理、增加环保措施等多种形式整治非正规垃圾堆放点,让垃圾堆放点“变身”生态绿地、生态公园。
除了生活垃圾以外,近年来,我省还加强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建筑垃圾污染环境专项整治行动,截至目前已清理整治建筑垃圾非法倾倒点1307处、总量约19万吨。昌江黎族自治县、澄迈县各建成1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厂,当前全省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已提升至275万吨/年。
(海南日报海口10月26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