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讯(李佳静 陈昭)现在的小区垃圾房是什么样子的?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笔者看到的垃圾房与印象中的完全不同——白色洁净的外立面、通透干净的落地玻璃窗,生机盎然的绿植半掩着从玻璃窗里透出来……要不是大门上张贴着代表各类生活垃圾的四色小蚂蚁,这俨然就是一座环境清幽的咖啡馆。
不仅外形“颜值”高,垃圾房内部的硬件设施也让人眼前一亮,房内不仅有完善的通风、除臭、排水、杀菌系统,还专门设置了洗手台、诱杀蚊虫设施以及工具间,同时专门开辟出了一个可回收物精分区域,用于提升资源回收利用率。
图为:东吴镇东澜湾小区的“最美垃圾房”
今年来,鄞州区为提升居民源头分类质量,从垃圾收集端发力,聚焦分类投放设施迭代升级,在全市首推“星级垃圾房”评定工作,从设施配置、管理服务、环境影响三方面明确垃圾房改造标准,并积极推进星级垃圾房建设工作。截至目前,该区已创建“四星级”“五星级”垃圾房各5个,居住小区“三星级”及以上垃圾房覆盖率超过80%。
颜值升级,让更多居民愿意“主动参与”
垃圾房是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投放的重要设施,如何通过合理设计,让更多居民愿意走近垃圾房、参与垃圾分类?这是摆在垃圾分类工作面前的一个现实难题。对此,鄞州区关注居民意愿及居民参与感,以花园式、多功能建筑为主要改造方向,打造集分类功能、文化特色、小区景观为一体的垃圾分类设施,缓解居民抵触心理。
正是在这一工作思路的指引和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垃圾房完成了美丽蜕变。
11月初,中河街道东城水岸的垃圾房因为形似“奶茶吧”在网上迅速走红,缤纷的色彩和变废为宝的景观小品将其装扮成了小区里最靓丽的风景线。
在此之前,陈旧的投放设施以及夏天闷热导致的垃圾异味,对周边居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部分居民对投放点的设置以及日常管理颇有微词。
面对问题和阻力,社区对这一点位的垃圾房进行了改建升级,改建后的垃圾房不仅外观干净整洁,还配套安装了除臭器、洗手池等设施,不仅与小区生活居住环境深度融合,还大大提高了居民垃圾投放后的便利性,有效提升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居民朱玉萍说:“之前扔垃圾时,大家来去匆匆,因为环境问题和异味问题,不愿意多逗留;现在环境好了、臭味没了,大家自然更愿意站在这里仔细分类,扔完垃圾后还能洗个手,跟邻居聊会儿天,说说小区里的新鲜事。”
图为:中河街道东城水岸小区的“东岸风尚”
白鹤街道泛迪中心的垃圾房同样让人耳目一新,这是一个去年底刚交付的新小区,250户新居民即将入住。为提升居民参与度、打造舒适的投放环境,白鹤街道联合社区对垃圾房进行了改造升级。垃圾房改造过程中,按照星级酒店标准进行布置打造,光滑的瓷砖、大气的洗手盆、设计巧妙的储藏室、四季盛开的各色鲜花,让人仿佛置身高档酒店的大堂。为了让更多居民参与打造工作,社区还公开向居民征集,希望由居民来为垃圾房命名。最终,“朝花夕拾”成为这个垃圾房的名称。
图为:白鹤街泛迪中心的星级垃圾房内饰
功能升级,让更多场景实现“零碳排放”
垃圾分类不仅让仍有价值的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了“重生”的机会,也优化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减轻了“混合垃圾”焚烧产生的碳排量。
“正确投放厨余垃圾1.84千克,实现碳减排量21.89克。”村民忻宏斌在正确投放生活垃圾后看到了这组数字。今年9月,鄞州区首座“星级垃圾房”之“碳中和”小屋在下应街道湾底村正式投入使用。
面积不过50余平方米、有田园风外观的“星级垃圾房”,只要在投放时间段正确投放分好类的垃圾,箱体内的智能感知处理系统就会进行称重、计算和转化。投放者可以通过垃圾房外的显示屏直观看到自己的“碳减排量”被转化为阳光雨露,源源不断给“天宫庄园”里的果树提供能量,与此同时,湾底村“乡村大脑”的能源大数据库也会同步刷新。
“碳中和”小屋利用自主研发的“垃圾分类碳减排”数据计算系统对居民投放垃圾进行称重、计算和转化,同时引进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备,产出有机肥直接用于天宫庄园农田。截至目前,平均每月处理垃圾1500千克,实现碳减排约10%。
“下一步,我们计划在垃圾房顶部安装一个光伏设备,还打算把厨余垃圾拉到天宫庄园进行就地资源化处理。”湾底村党委副书记许明君表示,结合未来乡村场景建设,村里正积极探索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全生命周期“零碳”管理的新机制。
图为:下应街道湾底村的“天宫一号”
关怀升级,让更多督导员享受“舒适环境”
督导员是垃圾分类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投放点的设计不仅要方便居民投放,同时也要为督导员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开放式投放口的垃圾房虽然方便居民投放,但在闷热的夏季或寒冷的冬季环境下,给督导工作增加了许多阻力。
在邱隘镇街道浅水湾城市花园小区,为实现居民全天投放,小区将垃圾房分别设在南北两个出口,督导员全天在岗。对此,邱隘镇对南区的垃圾房进行改造提升,专门增设了督导员休息区,能够同时兼顾住户与督导员需求。
云龙镇龙庭花苑小区在打造垃圾房过程中,也充分考虑到了督导员群体需求,不仅为督导员安装了电扇,还巧妙地设计了一道用透明玻璃做成的“避风墙”,既能让督导员清楚地看到居民是否正确投放,又能避免在寒冬天气中发挥挡风作用,让督导员们倍感贴心。
“对我们每天守在垃圾房旁的人来说,这个设计太实用了。”督导员刘师傅对这个小改动赞不绝口,对他来说这不仅改善了自己的工作环境,更带来了更多的工作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