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环境工程科技网

____

打造同仁交流平台,探求行业发展真谛

服务热线   ——

0538-8993676

广州探索超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新方式
2022年12月13日


锣钹声中穿插着民歌小调,4名粤剧演员迈着稳健的台步闪亮登场。诙谐的小品辅以通俗的广州方言唱腔,引起台下阵阵热情欢呼声和掌声。这是广州番禺区石碁镇文边村曲艺社进行垃圾分类剧目表演时的情景。文边村的粤剧传承已有近60年的历史,每逢节庆日子都有搭台演出。如今垃圾分类的时代元素融入悠扬粤韵,将保护生态的理念传唱给一代又一代人。

  从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到全民行动,从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到分类处理,广州奋力推动生活垃圾分类高质量发展,率先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策完善、机制健全、技术先进、全程闭环、共同参与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新格局,探索出“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的超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广州实践”。

  近十年,广州立足“五个维度”深入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成为老城市新活力。从走在全国前列的探索速度、直达基层末梢的覆盖深度、凝聚社会合力的参与广度、下足“绣花”功夫的工作精度和办好民生实事的服务温度,形成了具有超大城市特色的垃圾分类形式。在垃圾分类这道时代考题中,广州的生动实践既打造了城市文明风貌的亮丽新名片,也书写了老城市新活力的时尚新篇章。

  探索速度:走在全国前列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一座实际服务管理超过22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

  近10年,广州垃圾年增长率超过4.7%,平均每年30万吨的增长量为城市运行和市民生活带来巨大压力。“垃圾问题解决不好,老百姓不会答应”成为广州市委、市政府历届决策层的一致共识。

  先行先试,从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到全国率先推广“定时定点”分类模式,再到开出全国首张垃圾分类个人罚单,广州垃圾分类探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早在2010年1月,广州就率先提出“简单分类、先干起来、末端减量”,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控制工作。2011年4月,国内第一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方面的政府规章——《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正式施行,提出生活垃圾四分类模式。2012年,广州提出了通俗易懂的“能卖拿去卖、有害单独放、干湿要分开”分类原则。随后,广州学习借鉴欧洲和日本、新加坡经验,积极开展定点投放、积分奖励、发袋鼓励、按袋计量等实践,形成宝贵的经验和基本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架构。但由于全社会思想认识尚未达成一致、法规政策不健全、终端设施配置不足等因素,彼时广州垃圾分类工作更多地停留在少数社区、街道试点阶段。在全市范围内全面覆盖推行垃圾分类仍困难重重,未能得到突破性进展。

  2016年12月以来,广州市委、市政府反复学习上级精神,深刻领会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意义、实施要求、重点任务和科学方法,研究形成广州推进垃圾分类的贯彻路线。

  首先,广州市人大牵头编制了《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2018年正式实行。这是全国第一个出台的地方性垃圾分类政府规章,为强制分类提供法制保障;其次,广州市政府整合市区两级环保、规划、城管、建设等部门力量,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终端设施建设,为前端全面推行强制分类制度筑牢根基。2019年7月,广州在全市范围统一实行楼道撤桶,定时定点分类投放,举全市之力突破垃圾分类瓶颈。到2019年末,广州彻底实现垃圾分类全链条提升、全社会覆盖、全民参与,迈出了最为关键的一步。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广州已经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市、区、镇街、社区四级联席会议统筹和基层党组织、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单位、志愿者“五位一体”联动的工作运行体系,政策法规、标准规范、成效评价、指南指引的技术操作体系。

  在成熟完备体系的保障支撑下,加速推进各项建设,实现了一年一变化、一年一进步。2020年完成1.8万个投放点位建设,高标准承办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2021年实施投放点提升行动和推动“两网融合”网点建设;2022年大力推进信息化、智慧化建设,广州垃圾分类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引领行业发展。

  覆盖深度:直达基层末梢

  生活垃圾分类关系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都有着重要意义。广州以垃圾分类为支点,撬动越来越多的力量参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

  强化党建引领,打通“毛细血管”。广州坚持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创新提出社区党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十二步工作法”,有效解决了楼道撤桶难、投放点选址难等矛盾问题,迈出了垃圾分类的坚实一步。

  2019年,广州市委组织部印发《关于组织全市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并开展服务的通知》,组织党员干部带头下沉社区开展垃圾分类,为社区居民提供垃圾分类宣传、督导服务,带动形成垃圾分类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彩”,绘就广州基层治理新画卷。近三年来,广州市累计约60万人次党员深入社区“神经末梢”,打通基层垃圾分类“毛细血管”,推动形成了党建引领垃圾分类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推动基层治理,形成工作合力。社区是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垃圾分类的主阵地、主战场。广州以垃圾分类为突破口,运用“五位一体”联动机制,共同推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资源下沉到社区,形成工作合力,使垃圾分类工作落到基层、深入群众,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

  在解决垃圾分类“最后一公里”的过程中,广州形成的组织管理架构、宣传动员体系优势和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为社区疫情防控、社区微改造等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基础。广州市白云区三元里街道三元里社区把最初用于出租物业住户垃圾分类投放监管的“云村码”接入“平安白云”智慧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垃圾分类、环卫收费、燃气自检、治安管理等“一码统管”。

  助力城乡发展,提升人居环境。从城市社区试点,到农村示范建设,一直以来广州注重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因地制宜,结合文明城市创建、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深入推进城乡垃圾分类工作。2019年9月,广州市吹响全面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奋进号角。2020年8月,广州市花都区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

  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领域,花都区赤坭镇竹洞村是个“明星村”。2019年,该村成为广州市级农村垃圾分类试点村,建成集垃圾分类投放、收集、临时贮存及科普宣教、村民活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驿站。目前,在竹洞村的垃圾分类工作中,村民全部参与垃圾分类,分类投放准确率已达70%以上。

  自2018年以来,广州市共创建300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村,全市1145个行政村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比例达到43.9%、资源化利用率达到33.9%,村庄保洁覆盖面达到100%,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新动能。

  参与广度:凝聚社会合力

  位于沙面岛的环岛街道上,游客在绿树掩映下边逛边拍照。路边一处装饰着蓝色半透明顶棚、欧式风格镂空金属网、有着整面绿植墙的“立方体”吸引了众人的眼光。

  这是荔湾区沙面街道的生活垃圾误时投放点、垃圾临时收运点。拉开一侧门,可见照明灯、感应垃圾桶、感应洗手池、监控摄像头等设备一应俱全。墙上的香薰器每隔半小时喷洒一次,投放点内无一丝异味。“这里干净整洁,环境舒适,我们愿意配合做好分类投放。”几位前来投放生活垃圾的居民交口称赞。

  从绿色生活的新时尚到全民参与的好习惯,广州垃圾分类分出了资源,聚起了人心。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主题活动大动员。培养垃圾分类意识是推进这件民生“小事”的基础,广州精心策划“学史力行办实事、垃圾分类促文明”“践行新时尚、低碳我先行”“我分类、我文明”系列主题活动,市、区联动,城乡同步,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宣传进机关、进乡村、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2019年以来,广州累计举办垃圾分类大型宣传推广活动71.4万场次,覆盖839.9万人次,市民群众的知晓率达到99.3%、参与率达到96.3%以上。

  学校教育全覆盖。垃圾分类必须从中小学生抓起、从孩子抓起,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自2019年9月开始,广州全面推进垃圾分类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编印《垃圾分类教育读本》。全市3700余所学校260余万师生共上垃圾分类“开学第一课”,实现知识普及全覆盖。2020年7月,广州市执信中学被中央文明委确定为首批重点工作项目(垃圾分类进校园)基层联系点。

  公共机构走前列。广州持续深入推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绿色办公”专项行动,文明健康、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普遍形成。广州全市党政机关办公用纸减量约30%。以点带面促进垃圾分类全面覆盖,所有驻穗中直机构、省直部门和驻穗部队全部带头实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民革、民盟、民进等民主党派积极响应。

  社会组织齐参与。在垃圾分类的全民行动中,广州社会组织积极发出倡议,号召全市社会组织充分身体力行当好垃圾分类工作的讲解员、践行者、推动者,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垃圾分类。环卫工人是垃圾分类工作的前端接触者,广州环卫行业协会分批组织2万多名一线环卫工人开展垃圾分类辅导培训,提高垃圾分类意识和工作水平。广州物业管理行业协会鼓励物业管理企业建设宣传科普基地,普及垃圾分类知识,鼓励会员单位企业探索垃圾分类管理新方法、新技术,提高垃圾分类效率。广州各级供销合作社深入调研,打造各具特色的资源回收项目,实现资源回收再生利用。

  工作精度:下足“绣花”功夫

  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涉及人们行为习惯的改变,考验城乡精细化管理水平。前端,培养垃圾分类习惯;末端,建设分类处理设施。广州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制度机制健全。广州始终坚持以法治引领垃圾分类工作。2018年7月1日,《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进入新阶段,出现新问题,广州与时俱进修订完善政策法规体系,相继制定《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考核暂行办法》《广州市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奖励办法》两项办法,实施《广州市生活垃圾处理阶梯式分类计费管理办法》《广州市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区域生态补偿办法》《广州市购买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处理服务管理办法》三项经济激励措施,修订《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配置及作业规范》,编印家庭分类投放指南、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指引等若干方案,“法制保障、经济激励、精准指引”系统完备的政策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链条匹配衔接。垃圾分类是一个投、收、运、处环环相扣的链条,只要有一个环节掉了链子,整体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功亏一篑。对此,广州依靠科技力量,建立了分类处理高效闭环新体系,让生活垃圾的“一生”都在掌控之中。前端精准分类,4700多个分类投放点装上智能监控探头,实现时时能监控,源头可追溯;中端精确收运,打造智慧环卫系统,实时查看收运车辆运行轨迹和车辆状况,实现收运流向明晰可见、闭环管理,杜绝生活垃圾混收混运;末端精细处理,建成现代化程度高、综合处置能力强的七大循环经济产业园,满足分类处理需求,形成一张贯通完整闭环的庞大城市静脉网,保障着广州这座2200多万人口超大城市的新陈代谢和健康发展。

  源头分类减量。垃圾资源化利用,减少资源浪费是关键。广州紧紧围绕“减量化”“资源化”要求,聚焦上游核心,聚力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行动。党政机关示范先行、各行各业积极响应、各界群众广泛参与,从“绿色低碳办公”到“限塑”“光盘”行动,从治理“过度包装”到推进“绿色快递”,从深化“两网融合”到创新“互联网+回收”,全市生活垃圾能减尽减、能分尽分、能用尽用,形成“无废城市”新格局。“少用一张纸、节约一度电”正成为广州市民的自觉行动和文明习惯。目前,广州全市再生资源回收年均约446.4万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过45%,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2%以上。

  处理能力充足。超前规划是一个城市的智慧和雄心。广州着眼满足2035年城市发展需求,高位规划、前瞻布局,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将焚烧、生化、填埋等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以组团的形式集中打造成为固废处理、资源共享、设施共用的绿色低碳环保园区。2021年,随着广州市资源热力电厂二期项目点火试烧,广州已有7个循环经济产业园、12座资源热力电厂、8座生物质综合处理厂,全市焚烧和生化处理总设计能力达3.9万吨/日。广州正式成为国内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排名第一的城市、国内第一个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的超大型城市、国内第一个实现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满足城市未来发展需求的城市。

  一张绿色低碳生活的“高分答卷”,记录了广州的“绣花”功夫和工匠精神,展现出广州精准施策实现垃圾分类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服务温度:办好民生实事

  走进天河区珠吉街景安花园,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永久性垃圾分类亭特别显眼。除了标配的洗手池、洗手液等“六小件”外,选择了适合人体的投放口最佳高度、大小。

  “为方便居民投放垃圾,多次试验才选择了定制这款。”景安花园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保证投放点无臭味扰民,在投放点设置通风门、百叶窗,安装了臭氧消毒机、配备了无毒除臭剂,垃圾分类亭成为小区一景。

  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背后,是大写的人民情怀。广州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垃圾分类成果更多惠及人民。

  聚焦难点问题整治,成果更多惠及人民。2019年至2022年,全市规范建设、优化提升分类投放点1.8万个,升级改造压缩站354座,优化分类运输线路1308条,增配分类运输车辆3490台。2021年以来,广州全面部署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短板大排查、问题大整治、品质大提升专项行动,采取人大政协联动督查、纪委监委专项巡察、城管执法轮番检查等方式,成立11个市级专项督导检查组,直奔大街小巷、商场超市、乡村社区等垃圾分类第一线暗查、暗访、暗拍,梳理排查出制度机制、设施配置、长效管理、习惯养成等6个方面86条具体问题,召开行业专家会诊会逐项分析查找原因症结,研究制定具体整改措施,逐条逐项推动问题整改落实。

  投放点智能化清洁化,改善人居环境品质。垃圾虽小,却牵着民生,连着文明。广州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连续三年开展投放点提质工程,市、区两级共投入35亿元专项资金,按照“建设品质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精心化”要求,打造2500个生活垃圾分类星级投放点,配齐遮雨、照明、通风、洗手、排水和除臭等硬件设施,免费提供洗手液、擦手纸等便民服务,安装AI智能监控系统,实现投放点位智能化、便利化、清洁化。

  同时,大力实施值守人员必须培训上岗、投放桶点必须干净整洁、分类收运必须及时规范“三个必须”星级服务行动,营造清洁、美观、便民投放环境,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提升,得到市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提升服务管理效能,形成长效监管机制。只有将信息技术与垃圾分类业务深度融合,才能产生裂变效应。广州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因地制宜推广智能投放管理系统,编制市、区、街镇、村居、责任人五级生活垃圾分类信息化管理应用程序,在线实现全市1.8万个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的地理位置、建设管理、垃圾日均产量、站桶督导、宣传培训等信息数据采集与分析。

  建立区、街镇、村居、责任人等生活垃圾分类基础信息管理台账,涵盖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通过分析、比对生活垃圾产生量、工作实况、投放点建设提升等信息,实时客观掌握第一手资料和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城市智慧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同时,广州通过信息化应用实现管理手段升级和管理流程再造,助力形成科学化、长效化监管机制。


投稿邮箱:zghwkjw@163.com      联系电话:0538-8993676
鲁ICP备19065681号-2      技术支持:焦点网络(电话:0538-6632526,825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