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初夏时节,费县上冶镇古城村,树木浓绿茂盛,街巷干净平整。每走几步,就能看到一个灰色垃圾桶摆放在路边,行至村委,一处垃圾分类亭格外显眼。
“村里实行‘1+N’的垃圾投放模式,即1处分类亭、N个投放点,老百姓已经形成了自觉投放的习惯。”上冶镇环卫所所长任志伟说。
2017年开始,费县在费城街道、上冶镇等所辖的22个行政村开展先行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试点工作。上冶镇因地制宜,在镇域实行“四分法”和“三分法”并存的垃圾分类模式。
任志伟介绍,“四分法”,即按照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其它垃圾和厨余垃圾分类,这种方式多用于镇驻地餐饮行业较多的区域以及大规模种植瓜果蔬菜的村居。对于村民普遍搞养殖家畜的镇街采取“三分法”,厨余垃圾村民自行消化,不再分类。
在上冶镇乃至费县的村居,时常有许多“黄马甲”的身影出现,他们是保洁公司为各村配备的保洁员。费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副科级干部刘泉介绍,全县按照“市场运作、专业管理”的工作思路,一盘棋考虑,公开招标启迪环境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专业保洁公司开展环卫工作,通过专业化的队伍集中收运垃圾。
古城村的保洁员正在打扫卫生。
目前,全县12个乡镇共配备保洁员3000余名,他们普遍是年龄较大、不宜再外出工作的本村村民。“庄稼人闲不住,每天就当活动筋骨了,每月还能有一部分收入,很知足!”古城村保洁员周会军说。
“平时家里用不到的废纸箱,攒起来还能卖钱,由再生资源公司上门回收。”任志伟介绍,村居设有宣讲、督导、志愿者、保洁四支队伍,通过发挥“熟人效应”和“面对面”指导培训的作用,如今,村民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越来越高,家里的饮料瓶、废纸箱都码放得整整齐齐。
“进门”是垃圾,“出门”变肥料。上冶镇是远近闻名的西葫芦产业镇,镇域兴国、大仲口等村庄连片规模种植西葫芦。该镇蔡庄村村东200米处建设有一处阳光堆肥房,年堆肥能力达600余吨,试点处理附近村庄农户产生的菜叶瓜果等可腐烂废弃物。利用好氧堆肥技术,对可腐烂垃圾进行处理。堆肥后产生的有机肥会赠送给周边的种植户。
上冶镇阳光堆肥房。
“这只是我们五个处理终端的其中之一。”刘泉笑着说。在费县,每一类垃圾都有自己的“归宿”:餐厨垃圾委托给山东启阳清能生物能源有限公司,2022年共收集、运输、处理餐厨废弃物7800余吨,处理后生成沼气和有机肥;有害垃圾运送至有资质的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理;可回收物由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回收再利用;其他垃圾运送至费县光大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焚烧发电。
启阳公司将餐厨垃圾转化为有机肥和沼气。
在全县综合考核中,东蒙镇城乡环卫一体化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连续三年稳居第一,其制定的《东蒙镇乡村治理积分制实施方案》将垃圾分类工作作为积分评定的内容之一。通过推行积分制管理,调动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按照每月每户20分的标准,赋予网格员积分发放的权利。采取正反双向赋分方式,对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农户给予正向加分,对于不配合工作的,反向减分。”东蒙镇龙雨村党支部书记王中兴介绍,村里制定了详细的积分发放标准,物质奖励可视化,引导村民“挣积分”。
龙雨村制定了详细的积分发放标准。
镇级和村居中均设有“信用超市”,积分可兑换生活物品、文具、农具等。东蒙镇还与费县农商银行合作,推出美德信用定制套餐,凭借积分可申请个人贷款,用于农民的生产建设。
此外,镇驻地人流密集的广场区域,建设有4座智能垃圾分类宣传房,每座宣传房配有有害垃圾投放口、可回收物投放口各一个,其它垃圾投放口三个。投放口贴有分类投放指南,上方有智能宣传显示屏。垃圾箱带有智能称重功能,只要村民自觉分类投放,就能赚取积分、从网上商城兑换奖品。
智能垃圾分类宣传房建在人群密集的广场区域。
农村垃圾分类不是某个主体的“独角戏”,而是村民、企业、政府三方共同参与的“大合唱”。“为保证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有序推进,我们把对保洁公司的考核结果与其运行经费相挂钩,并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对镇街的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中。”刘泉说。
截至目前,费县各乡镇共配备分类垃圾桶3.3万个、分类收集亭100个;配备环卫作业车辆260台、垃圾中转站15处、“有毒有害”暂存房12座。费县正在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进程中加速迈进。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4月份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全省新建50座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新增处理能力2.21万吨/日,新建(改造)生活垃圾分类房(亭)3.8万个,配置分类运输等环卫机动车辆4.1万辆。截至今年4月,全省正在运行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109座,设计处理能力8.74万吨/日,基本满足城乡生活垃圾处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