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看似举手之劳的小事,实则是一场城乡精细化治理的“大考”。
绵阳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实施“生态美市”战略,以城乡环境综合提质行动为抓手,坚持“收集密闭化、转运压缩化、处理资源化、作业企业化、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思路,以农村垃圾分类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
如何精准破题 点“靓”美丽乡村?
初秋的三台县芦溪镇涪城村,一排排农房错落有致,一条条道路宽畅整洁,场镇旁,清澈的渠水潺潺流淌。
据芦溪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村里干净了,村民都很自觉地保持卫生。环境好了,心情也变得舒畅了。通过动态调整收运站点、频次、路线,加强运输环节监管力度,规范收运车辆标准等,来避免垃圾乱堆放、运输抛洒滴漏等问题。
为破解村容痼疾,去年以来,我市以城乡环境综合提质行动村社“五清”、场镇“四定”为重点,全面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清运环节盲点堵点大排查大整治。目前已基本消除了居民聚居点周边主要道路、河道、沟渠及房前屋后不规范的垃圾临时堆放点,农村生活垃圾系统收运处置能力全面提升。
科学的基础设施配置,是垃圾分类处置的关键。近年来,我市通过加强垃圾分类收集点规划建设,解决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生活垃圾处理难问题,目前全市已建成镇、村级生活垃圾收集设施22850个,镇级生活垃圾转运站191座,配置各类转运车辆290辆,总投入1556万元。
如何覆盖全域 撑起民生“幸福伞”?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整体推进?
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实施网格化保洁,推行清扫、保洁、清运市场化运营,提倡城乡一体全域整体推进。”
据了解,今年以来,全市新增环卫市场化作业乡镇73个,村社保洁队伍1316支。
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分类是难点。当前,各县区正推行农村垃圾农户初分类和网格保洁员再分类的二次分类制度,并建立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管理的台账,垃圾来源、种类、数量、去向一清二楚,避免了“先分后混、混收混运”的情况。
在全市,以网格化市场化为切入,强化二次分类,通过在农村全域推行“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模式,正在撑起乡村文明环境整洁的民生大伞。
如何长效推进 助力乡村振兴?
垃圾分类不是一朝一夕,农村垃圾处置,如何长效推进?
据介绍,我市正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鼓励行政村和涉农社区通过村民(居民)代表大会、“一事一议”等方式,逐步建立农户合理付费、村级组织统筹、政府适当补助的经费保障制度。大部分农村生活垃圾收费在1-5元/月/户,部分人口密集区域(商业)为10元/月/户。
与此同时,我市还通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村组织制定村规民约,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市级专班督促各县,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经费纳入乡镇和部门预算,积极探索市场化途径,加强与社会企业合作,提高垃圾处置能力。
既有“软约束”,还要有“硬措施”。在考核环节,我市将各县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纳入年度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城乡环境综合提质绩效考核,并通过“十佳”“十差”镇街评选,推动分类转运体系持续运行。
办好“关键小事”,托起民生大事。当前全市以城乡环境综合提质行动破解农村垃圾分类难题,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体系已覆盖所有行政村,再生资源网点覆盖60%以上行政村。未来,我市将继续以农村垃圾分类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以行动践行使命,共建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