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海正在调试他发明的分体式红外线感应便池冲洗器。
负责道路清扫时,发明了可以伸缩变形的大扫帚和不用蹲下或弯腰就能捡垃圾的工具;做公厕管理员时,发明了分体式红外感应便池冲洗器,解决了冲水电磁阀安装保养不便、冬天易冻裂的问题……
从事环卫工作30多年,山东省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推进中心职工张金海实施技改80余项。他痴迷于一张张设计图纸、一个个创新发明,把人们刻板印象中“粗笨重”的环卫工作,干出了“科技范儿”。
从一名普通环卫工人成长为首席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张金海和他的环卫“神器”一起,让工友们的工作更加“精细巧”。
爱琢磨的环卫工
环顾张金海的创新工作室,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书橱。书橱里一多半是电路维修、环卫工程类的专业书籍,其中一些书的书页已经泛黄。
当兵时,张金海负责设备管理工作。从那时起,他便养成了爱琢磨、爱钻研的好习惯。
1993年9月,张金海退伍回到东营,被分配到东城胶州路与府前街环卫小组,成为一名环卫工人。
起初,面对这份“扫大街”的工作,张金海和家人心里多少都觉得有些落差,但他很快调整好心态:“不管干什么工作,只要用心干,没有干不好的。”
彼时,胶州路和府前街有许多未绿化的荒地,清扫面积大,环卫工人人手一把扫帚、一只铁锨,什么活都得干。通常,张金海早上四点半就开始工作,一干就是12个小时,“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成了他的工作常态。
尽管工作强度较大,张金海还是买来电子元器件、铺开设计图纸,开始在环卫设备改良和技术创新领域“琢磨”。
公厕交直流两用节水器是张金海的第一个发明。
1997年,一所公厕每天的冲洗用水量高达50余立方米。张金海觉得浪费水资源,开始琢磨着发明公厕节水装置。
东营的器件不够先进,他专程坐车到济南选购。经过几个月的研究和实验,张金海成功制作出一套交直流两用的红外线节水感应器。感应器试验成功后,张金海又制作了数十套装置,应用于东营各区的公厕。
这次成功的发明经历,给了张金海信心,也激发了他创新的热情,他的发明之路由此开启。
环卫工作有了“科技范儿”
马不停蹄的思考和忙碌,让张金海在技术创新和专利发明方面硕果累累,他先后实施技改项目8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36项,解决技术难题、排除设备故障数千个。
2016年春节,为验证智能化生活垃圾分类技术的实用性,他鼓动全家去上海过年。
大年初二,张金海溜进静安区的一个小区,冒着寒风连续“蹲点”4个小时,观察小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情况。等他坐最后一班地铁赶回宾馆时,已是凌晨。
就这样连续“蹲点”了几天,“围着几个垃圾桶打转”的张金海被小区保安当作“可疑人物”赶出了小区。
目前,张金海最挂心的事,是正在制作样机的智能化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装置。该装备采用AI智能技术,能够采集和识别垃圾投放者身份,指导和协助生活垃圾分类,并对垃圾包进行称重计量、卸放投桶。太阳能发电装置提供电力支持,灭蝇除臭装置和红外线灯管对垃圾进行除臭、消毒、杀菌,高温和火警探测器预防垃圾桶发生自燃。
“这个装置可以帮助人们方便快捷地进行垃圾分类投放,还能追踪垃圾分类不认真、浑水摸鱼的人,从而减轻保洁人员负担,解决垃圾分类操作难的问题。”张金海介绍说。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要把大家的力量集合起来。”10多年来,张金海依托以他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将多年积攒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吸引更多人参与创新创造。他培养的30多名徒弟,先后在省、市各项技能大赛中斩获奖项,其中有4人晋升为技师,多人获得“齐鲁最美职工”和“东营市技术能手”等称号。
环卫工人情结
2018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后,张金海需要关注和操心的事情更多了,最忙的时候十几天都回不了家。尽管事务繁忙,但张金海最关心的,始终还是和环卫工人有关的事。
在张金海看来,环卫工人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仍是工资待遇低。“环卫行业长期以来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机械化程度低,作业环境差。尽管如此,但环卫工人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一直较低。”
“我非常了解环卫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对他们的所期所盼感同身受。”当了30多年环卫工人的张金海,一有机会就积极为他身后的环卫工人群体“带言”。
2021年起,张金海连续3年在全国两会上建议设立“中国环卫工人节”。
张金海认为,从国家层面设立“中国环卫工人节”,可以进一步激发全国300多万名环卫工人的劳动热情,提高环卫工人社会地位,有效保障环卫工人切身利益,形成全社会关爱尊重环卫工人、理解支持环卫劳动的良好氛围。
“不管身份、角色怎么变换,我的初心始终不会改变。”如今,年过半百的张金海每天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仍在用争分夺秒的拼搏劲头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续写着他的“环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