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已经实施三年半,全市各小区建起了垃圾分类清洁屋,也有专门的督导员引导居民正确分类投放。居民们的分类习惯逐步养成。就在前不久,全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推进会在苏州召开。省委省政府以及全省各兄弟城市对苏州的垃圾分类工作予以高度评价。可以说,这三年多来,垃圾分类这股绿色文明新时尚,在苏州大地蔚然成风。与此同时,这三年多来,管理部门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过程中发现,依然还有不少值得改进的空间。
“三定一督”养成分类习惯
记得三年前,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后,大家最直接的感受,是每天扔垃圾的地点不一样了。原来可能每幢居民楼楼下就有一个垃圾桶。现在每个小区整合成几个定点的垃圾分类投放屋。每个投放屋内有四种不一样的垃圾桶。还有专门的人员守在垃圾桶旁,引导居民分类投放。
这样的改变就是“三定一督”,即:定时定点定人督导。改变的目的,主要是想推动居民养成分类的习惯。
苏州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首先,想要市民主动分类,就必须提供规范的分类垃圾桶,做好硬件设施保障。现在,每个点位都是四分类垃圾桶,而不像以前那样,就一个桶,什么垃圾都能往里扔。至于定时,是为了引导居民集中投放,投放结束后,垃圾可以及时清理,最大限度保障小区环境。而定人督导,主要是考虑到刚开始居民对于分类知识掌握得不够全面,个别垃圾不知怎么分类。
习惯的养成,靠的是潜移默化的引导,“三定一督”模式,也是苏州在垃圾分类初期阶段推出的一种有效措施。相信,随着大家分类意识的提高,督导员可以逐渐退居幕后,我们也希望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从意识到行动 需久久为功
虽然现在大部分居民的分类意识都很强,但难免有小部分居民不愿意分类。而且,不分类的行为特别容易形成“破窗效应”。
苏州高新区滨河四季小区物业相关负责人周闻霞说:“他们扔出来就是一大包,全混在一起。特别是一些外卖,很容易把塑料纸、包装这些其他垃圾和厨余垃圾混在一起。而且我们发现,愿意分类的人,不用多说,他们已经养成了分类的习惯;那些不愿意分类的人,再怎么宣传引导教育,也很难改变他们。”
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寒山社区负责人陈晓伟则表示:“另一个难题,是那些出租率比较高的小区,人员流动大,新搬来的人分类意识不强,我们得从头开始宣传引导和教育。”
对此,苏州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其实还是一个分类意识的问题。如果大家都觉得分类是必需的,就不会乱扔。到现在还不分类的居民,大多数对分类的重要性没有深刻的认识,觉得和自己无关。“当然,意识这个东西,转变是很难的,不是说三五年就能转变过来的,有时候甚至需要几代人的时间,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讲究的是久久为功。”他表示,垃圾分类工作人员,不能因为这些不好的现象,就觉得自己的工作没用,丧失了积极性。相反,正是因为这项工作是艰难的,是漫长的,才显出分类工作的重要性。
养成分类意识,是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前提。但并不能说,有了意识,就能做好这项工作。从意识转变成实际行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市民陈先生来苏工作一年多,一直是独居的状态,他的晚饭大多靠外卖解决。他说:“吃完直接袋子一扎,就扔了。我也知道要分类,但是总感觉太麻烦。到垃圾桶前还得一样样翻出来,倒进去。”
对此,苏州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建议,市民家中应该常备至少两个垃圾桶,一个放其他垃圾,另一个放厨余垃圾。只有在家里这个“源头”分好类,才能实现最终的垃圾分类,否则确实很麻烦。另一方面,管理部门也考虑到市民在扔厨余垃圾时,难免会有弄脏手的情况,因此苏州部分小区的清洁屋配备了水龙头,市民扔完垃圾就能立即洗手。“我们说垃圾分类意识是关键,但可操作性同样重要,这是从意识转变为行动的一个重要保障。”
垃圾运处体系不断完善
垃圾分类前端的投收质量,直接关系到后端的分类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的效率。三年多来,苏州城管部门在分类运处方面,下了大力气。
在硬件设施方面,苏州已建成每日4万吨的垃圾处置终端设施,苏州现有垃圾焚烧设施6座(处置能力1.7万吨/日),实现原生生活垃圾“全量焚烧、零填埋”;厨余垃圾集中处置设施12座(共计处置能力超6000吨/日);建筑垃圾处置设施7座(处置能力1.7万吨/日)、大件垃圾处置点45处、可回收物大型分拣中心69处。
在收运环节中,苏州整合配强了分类收运队伍,建立完善了全市“不同队伍、不同车辆、不同频次、不同去向”的“四不同”分类收运体系,有效解决“混收混运”难题。同步建立的收运监管平台,采用“信息化+智能化”双管理模式,收运服务线上签约,收运情况实时监控,实现了智慧调度管理。
在垃圾中转方面,以园区车坊中转站为例,垃圾所产生的废气将通过“密闭空间内离子新风、气体有组织排放、水雾降尘、植物液除臭、两级洗涤、生物滤池吸收”等一系列处理过程,致使废气处理达到一级排放标准;垃圾渗滤液则通过管道输送至相邻的有机垃圾处理厂处理。固废(生活垃圾)压缩后,转运至七子山焚烧。
七子山垃圾焚烧厂是垃圾处置的最后一环。现在已实现全量焚烧,每天有6600多吨垃圾进行焚烧,每焚烧1吨垃圾,可发电650多度。渗滤液经过处理,可以达到国家标准,作为场内回用水加以利用。烟气也实现了“超净排放”,焚烧产生的炉渣则被制成砖块用于市政建设项目。
这些让人头疼的垃圾,摇身一变,就能成为各类可用物质,重新参与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循环之中。这也是我们垃圾分类工作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