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环境工程科技网

____

打造同仁交流平台,探求行业发展真谛

服务热线   ——

0538-8993676

2024年底江苏居民小区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2024年06月06日


6月5日,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召开全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新闻发布会。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自2016年起,全省53个市、县(市)组织开展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专项行动。全省共新建改造垃圾分类亭房5万余处,新增垃圾分类小区2.5万余个,垃圾分类覆盖率超过95%。下一步,江苏将开展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质效提升专项行动,新建分类房(屋)6000个,计划到2024年底,全省居民小区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全省垃圾分类覆盖率超过95%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垃圾分类全国评估中,江苏第一档城市由1个增加至4个,全面消除了第三档城市,省级也实现了进位争先。”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一级巡视员宋如亚介绍,自2016年起,全省53个市、县(市)组织开展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专项行动,各地因地制宜、扎实推进,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取得积极进展和阶段性成效。

近年来,江苏各地加快建设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系统,全省共新建改造垃圾分类亭房5万余处,新增垃圾分类小区2.5万余个,垃圾分类覆盖率超过95%。南京、苏州及所辖市、无锡、徐州等城市基本实现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全覆盖。同时,垃圾终端处置能力显著增强,全省共新改扩建各类垃圾处理利用设施125座。截至目前,全省共有生活垃圾焚烧厂64座,日处理能力8.89万吨,位居全国第二;厨余垃圾处理设施63座,日处理能力1.3万吨,基本实现了县以上城市处理全覆盖;规模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95座,年处理能力6000万吨,率先实现设区市资源化利用设施全覆盖。

除此之外,全省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工作也取得积极成效,其他垃圾实现“零增长”,原生垃圾实现“零填埋”,并得到全量无害化处理。全省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6.54%、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37%、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超过59%,提前两年完成了住建部确定的“十四五”目标任务。江苏还持续加大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引导,全省共建成开放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基地119个,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人数达到20万人,累计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活动16万多次,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超过90%,垃圾分类正从“要我做”逐步转向为“我要做”,垃圾分类工作的各界关注度、全民参与度逐步提高。

记者还了解到,在持续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中,江苏不断完善政策制度,2023年修订实施《江苏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设立了垃圾分类管理专章,目前,13个设区市中已经有10个城市出台了垃圾分类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健全标准规范,制定《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设置及维护指南》《生活垃圾分类小区标准》等标准规范,切实解决垃圾分类标准要求繁而杂,群众搞不懂、记不住、用不了的问题;加大对各地垃圾分类小区、分类亭房、大中型转运站、分拣中心,以及厨余垃圾、建筑垃圾等处理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全省累计下达资金14.6亿元。

推动垃圾分类工作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我省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我们也深知居民的参与率、认可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当前,不同城市、同一城市不同区域、同一区域不同小区之间的垃圾分类效果存在明显不平衡现象,有的仅仅是解决了有没有投放设施的问题,居民参与率还不高;有的设施建成后没有有效运行,亟需推动垃圾分类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管理局局长陈曦表示,对此,江苏正在制定居民小区垃圾分类提质增效行动方案,计划利用两年时间,持续推动设施设备更新和机制健全完善,通过“建、管、分、评”四个方面,努力实现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和认可度双提升。

据悉,江苏将推动“宜房则房”建设改造,2024年全省将在3000余个小区新建6000余座高标准分类房,对于不具备建设分类房的小区,将通过建设分类收集亭、采取流动收集等方式;切实加强设施设备的管理维护,出台垃圾分类投放设施配置和维护地方标准,合理确定收运频次,保持垃圾桶干净整洁,及时进行维修更换;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转运体系优化提升,加大分类运输车辆配备,建立运输网络,切实杜绝混装混运等现象;常态化开展垃圾分类第三方暗访和省级垃圾分类评估,通过问题发现、反馈整改的闭环方式,提高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水平,切实增强市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此外,江苏还将持续开展宣传教育引导,组织开展“百名讲师千场培训”“进门入户”“垃圾分类达人秀”等系列活动;发挥志愿者在垃圾分类中的独特作用,开展垃圾分类“志愿百日行”活动。今年下半年,江苏省住建厅还将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双百联动”活动,遴选指导100个社区建立垃圾分类市区街社等四级联动机制、100个社区建立党建引领联动机制,推动提升垃圾分类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


投稿邮箱:zghwkjw@163.com      联系电话:0538-8993676
鲁ICP备19065681号-2      技术支持:焦点网络(电话:0538-6632526,825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