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县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以“两清两改两治理”为抓手,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力促卫生“小切口”推动文明“大变革”。
改厕,聚焦“四方会审”服务指导,做到事前、事中、事后“三到场”。技术手册、改厕模型发放到村,“首厕过关”乡镇、村居全覆盖,做到建前有人教、建中有模型、建后有验收,确保建设一户、合格一户。2024年,丹寨县改建农村卫生户厕569户,占任务数101.61%,户厕奖补兑现达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2.38%。
改圈,以卡拉、摆泥两村为试点,摸着石头过河。引进“绿尚鲜”公司推广环保、能源再利用的生物发酵床养殖模式,探索粪尿分离、干粪棚发酵路径,促进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2024年,完成圈舍改造32户。
卡拉村:“文明+”,绘就宜居宜业的山村幸福美景
全民参与垃圾治理。充分“半边天”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中影响力和示范作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通过《村规民约》内控管理、星期三有约、房前屋后“三包”、自然寨之间公共区域“组包”机制,形成村民共建共治新局面。全县累计配备有垃圾收集点600个、建成垃圾收转运站5个,投放垃圾清运车19辆、转运车5辆和压缩转运车2辆,实现行政村、30户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运全覆盖。
苗族妇女们在编织鸟笼。卡拉民族鸟笼工艺,载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地制宜推动污水整治。将城镇近郊村寨纳入市政管网,中心村建微动力处理站,偏远村寨推广人工湿地,整合资金投入厕污共治管网建设,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分类处理。当前,全县农村生活污水管网设施覆盖60个行政村居,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4.4%,全面完成37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任务,农村污水横流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试点卡拉村,设置垃圾箱27个,建成污水处理厂1座。村民王志芬说:“以前垃圾、污水到处都是,现在村里垃圾箱,还统一规划了排污沟渠,游客夸我们村卫生好、环境舒服。”
摆泥村:风景优美的农家庭院
摆泥村支部书记陈章武介绍:“我们以沿村公路、房前屋后、经营农户为重点,开展‘三化’‘六净’专项治理,定期评选示范户和后进户,形成以户带动网格、以网格带动全村的良好氛围。”
在卡拉、摆泥打造样板的同时,其他村居也在积极探索落实人居环境提升的工作路径,一个个美丽乡村破茧成蝶,生态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动能。
截至目前,丹寨已完成农村卫生厕所改造1.5万户,普及率达82.38%;建成垃圾收集点600余个,收集转运站5个,配备垃圾清运车19辆、转运车5辆和压缩转运车2辆,增设垃圾分类收集点、配备专职保洁员,形成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垃圾处理模式,实现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全覆盖。全县农村生活污水管网设施覆盖60个行政村居,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4.4%,实现生活污水100%达标排放。
卫生“小切口”推动文明“大变革”,17万村居民成为环境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