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湖南张家界慈利县一处溶洞被垃圾污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6月18日,又有博主发布视频称,湖南湘西永顺县高坪乡境内一处溶洞内同样遍布垃圾,并且已经形成了15米高的“垃圾山”,地下水还遭到了污染。6月19日,湘西自治州生态环境局永顺分局及高坪乡政府均向记者表示,已关注到此事,正在进行处置。
戴着防毒面具下去的
此前曾曝光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溶洞垃圾的互联网博主“小符哥哥”符正称,他在湖南湘西永顺县高坪乡一溶洞发现了大量垃圾。其发布的相关视频显示,该溶洞洞口外有被挖开的道路,“之前是有一条车道,专门开车倒下去的”,他称,洞口处散落部分零星垃圾。下洞后拍到的画面显示,溶洞内部垃圾堆积成山,地下河中也浸泡有大量垃圾。
19日上午,发布视频的博主“小符哥哥”告诉记者,这次探访主要是有粉丝向他提供线索,湘西永顺县高坪乡一处溶洞内满是垃圾,于是,18日下午,他便和好友抵达该溶洞附近。
“我也是听别人说那个洞经常有人在倾倒垃圾,在慈利县溶洞垃圾事件曝光后,那个路就被挖断了,但在挖断之前,那里面还是有人在倾倒垃圾。”
符正称,洞口原本有一条可以使车辆通过的土路,但目前已经被用石块阻挡,“田边上有一条水泥路,水泥路距洞口只有20米,然后上面会有一条土路,后来这个路就被挖断了。”
“(垃圾)是顺着洞壁延伸下去的,洞口往下基本是垂直的。(视频里)那个垃圾山是堆出来的,我目测大概是15米(高),它是像一个圆锥那么起来的,直径应该有30米。里面的垃圾堆起来是软的,脚一踩下去,都可以到半腿深。”符正说,气味在洞底因有暗河,有风流动,不算特别重,但在洞口特别严重,他们都是戴着防毒面具下去的,“完全受不了,下面还有很多蚊虫。”
“小符哥哥”描述,溶洞内还有帐篷、被褥等物品,疑似有人在此生活过,溶洞底部还有地下水从垃圾上流过。据他了解,该溶洞属于喀斯特地貌。据“小符哥哥”发来的溶洞定位显示,该溶洞距离043乡道很近,位于永顺县高坪乡杨坪村附近。“小符哥哥”称,该溶洞距离村庄仅1公里路程,从乡道到溶洞口也有一段可通过车辆的小路。他发布视频后,已有当地工作人员联系他,称会前往现场察看,对此事进行处置。
19日,记者联系到高坪乡政府,工作人员称乡政府和县政府均已知道此事,正在进行相关的处置工作。湘西自治州生态环境局永顺分局工作人员也表示,有关部门正在处置此事,具体情况可关注官方发布的信息。
巨量垃圾究竟从何而来?
在慈利县发生溶洞污染事件后,《中国新闻周刊》共实地走访了当地五处溶洞天坑,其中两处皆为生活垃圾污染。
位于东岳观镇彩球村九组的大田坑溶洞,因坑内被倾倒高达七八层楼高的生活垃圾而备受关注。6月11日,该溶洞的清理工作已暂停,慈利县岩溶洞穴环境治理组在坑洞边张贴的公告显示,经省安全工程专家实地踏勘与综合评估,大田坑溶洞内存在硫化氢、氨气、甲烷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且洞内地质结构复杂,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自6月9日起,清理作业暂停施工,待专家制定出科学安全的综合治理方案后再行施工。
大田坑溶洞洞口直径达15米,较杨家坡溶洞、向峪村溶洞更为开阔。多位彩球村村民向《中国新闻周刊》证实,在七八年前,东岳观镇的生活垃圾持续被倾倒进这个溶洞。一位居住在溶洞附近的万姓村民表示,那几年间,每天都有两车垃圾被运至此处倾倒,浓烈的臭味曾引发村民强烈反对。
东岳观镇镇长张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大田坑溶洞内的垃圾倾倒时间在2010年至2016年间,当时城乡环卫一体化尚未实施,生活垃圾禁止焚烧,但允许就地掩埋,因大田坑溶洞内无地下水,便被选定为垃圾倾倒点,东岳观镇及周边几个镇部分村庄的垃圾均被倾倒于此。直至 2016 年,镇上建成垃圾转运压缩站,生活垃圾统一运输至垃圾焚烧厂处理,此处才停止垃圾倾倒。此后,这座堆满垃圾的溶洞便隐匿于杂树杂草与玉米田中,直至这次溶洞污染事件发生。
由于洞内被垃圾覆盖,目前溶洞深度尚无法确定。张敏介绍说,从洞口到可见垃圾处高度约30米,洞下还有一个高度达二三十米的垃圾堆积斜坡,目前无法判断该斜坡是由垃圾堆积而成,还是垃圾依附在溶洞原本的斜坡上,斜坡底部以下的垃圾堆积深度也无从知晓。
大田坑溶洞的垃圾清理工作始于5月31日,前期由慈利县一家民间组织负责,因清理进度缓慢,后由慈利县另一家专业户外探险机构接手。现场在坑边架设起重机,吊运铁斗至坑下,由专业人员将垃圾装入铁斗,吊运出坑后装运至垃圾运输箱,再转运到垃圾处理站。截至6月9日暂停清理时,已从溶洞内清理出41吨生活垃圾。张敏称,清理出的垃圾均采样留痕,从包装袋、饮料瓶的生产日期来看,最早清运出的垃圾有2016年字样,随着清理推进,近期采样的垃圾产生日期已追溯至2015年、2014年,“挖得越深,埋的时间越早”。
另一处存在生活垃圾污染问题的大泉洞,位于慈利县三合镇与常德市石门县磨市镇交界处。6月7日,慈利县一家探险机构发布视频,曝光大泉洞内存在大量垃圾。该溶洞临近石门县皂市水库,视频画面显示,洞内倾倒了巨量垃圾,虽表面覆盖一层土,但仍有大量垃圾裸露在外。视频博主表示,此处垃圾倾倒已持续多年,可能对皂市水库造成直接污染。
6月10日上午,《中国新闻周刊》实地探访大泉洞。该洞位于公路旁,洞口高约10米、宽约30米、深约20米,洞下还有一个出水的洞,倾倒垃圾的是上层的洞,现场工作人员称,上层这个是干洞,上下两洞互不连通,他们已清运了两天垃圾,清理完成后还将进行消毒处理。
6月12日,三合镇党委书记唐鹏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大泉洞发现垃圾倾倒问题后,当地第一时间开展行动,用三天时间便完成全部垃圾清理工作。唐鹏介绍,大泉洞的生活垃圾倾倒同样发生在2016年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前,起初附近慈利、石门两县的村庄及村民在此零星倾倒垃圾,后因该地无水亦无住户,便于垃圾焚烧,被定为集中垃圾焚烧点,焚烧后进行覆土处理。待镇里建成垃圾转运站,也就停止了垃圾焚烧与倾倒。
自溶洞污染事件发生后,张家界市将慈利县作为重点区域,推进岩溶洞穴垃圾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的整改工作,对全市尤其是慈利县范围内的岩溶洞穴和畜禽养殖污染展开了全面摸排。
截至6月12日,三合镇共摸排了岩溶洞穴157个,其中存在垃圾或其他问题的共57个。已有6个完成清理,10个正在清理中。污染主要源于周边农户倾倒的生活垃圾,例如大泉洞以及三合口村一处漏斗形溶洞。三合口村的这个溶洞口宽约80米,内部呈S形,洞较深,狭窄处仅几米宽,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前曾被大量倾倒生活垃圾。
慈利县有干部反映,由于地处山区、经济欠发达,慈利各乡镇、村庄的垃圾运输车、垃圾桶等环卫基础设施不足;2010年当地禁止焚烧垃圾后,农村地区随意倾倒、堆放垃圾问题明显。于是,溶洞成为天然“垃圾桶”。直至2015年,国家层面对农村垃圾处理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上述情形有所好转。
“我父亲图方便,以前也喜欢朝里面丢垃圾。”今年51岁的长峪铺村村民罗庭喜的家离一处被污染的溶洞只有200多米,他告诉记者,他曾多次劝阻父亲,但因为过去自己一直在外打工,且父亲年事已高,未能奏效。
罗庭喜说,每下一场大雨,雨水就把里面的垃圾往更深处冲,溶洞像“黑洞”一般,人们并不知道它究竟有多深。
“也有些垃圾是当时村里或乡镇收集后,统一倾倒进溶洞的。”在另一村走访时,有村民向记者回忆,每逢镇里赶集,从集场上清理的垃圾都是“用卡车拖过来的”。当地部分干部也承认,2015年之前,在乡村两级,存在集中焚烧、填埋、朝溶洞丢弃等多种垃圾处理方式。
“乡镇环卫专项规划缺失、治理资金不足、垃圾处理设施落后、环卫保洁力量薄弱、群众环保意识不够等多重原因,导致许多生活垃圾被倾倒在溶洞内。”慈利县一名干部说。
畜禽养殖污染不能忽视
杨家坡溶洞位于慈利县通津铺镇长峪铺村15组(也称大坪组)。溶洞紧邻村内一条狭窄水泥路,百米范围内分布多户人家,洞口长约4米、宽约3.5米,被杂树杂草遮蔽,旁邻玉米地。
这个看似普通的溶洞,在慈利县溶洞污染事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5月22日,长潭河边有浑浊污水涌出,当地一家民间救援机构开始排查溯源,用无人机寻找,后来锁定距长潭河约500米的杨家坡溶洞为疑似污染源。探洞专业人士下到溶洞里,拍摄的视频显示,洞内钟乳石已被污染成了黑色,甚至还发现疑似猪粪水。后来初步查明,该溶洞暗河四通八达,涌入长潭河里的污水主要是出自于此。
事件发生后,杨家坡溶洞周边三家养猪场被立案调查,它们涉嫌污染了溶洞。这三家养猪场都是当地村民开办,养猪规模分别是481头、100余头、60余头。其中规模最大的一个,位于溶洞口西侧约200米处。
位于杨柳铺乡向峪村的另一溶洞污染事件同样引人关注。该溶洞地处村水泥路旁,洞口被枝蔓遮掩,临近玉米地,距离洞庭湖支流沅江重要支流澧水约两公里。今年3月,网友探洞时发现溶洞遭严重污染并曝光。6月10日,《中国新闻周刊》在现场看到,溶洞口已用竹竿围起,并立有“杜绝污染,保持溶洞清洁”字样的警示牌。
一位76岁的艾姓村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该溶洞曾是优质水源,夏季村民常取用洞中冰凉的泉水,甚至有村民因水质优良还将房屋建在了洞旁。但随着村内一家名叫志宏家庭农场的种猪场的建成,溶洞水逐渐发黑发臭。该种猪场距溶洞约一里路,村民怀疑是这家养猪场污染了溶洞。
杨柳铺乡乡长曾凡银证实,该溶洞在2011年前为村民饮用水源。3月28日污染视频曝光后,当地政府迅速开展治理,目前水质已恢复清澈,涉事种猪场已被移走并立案调查,初步判定污染原因为消纳过程中污水下渗。
据了解,2024年5月31日,慈利县政府曾接到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转办的环境举报,称慈利县黄石水库上游猪场将污水直排天然溶洞,污水从溶洞各出口流出,导致地下水被严重污染,排放的污水导致黄石水库附近河流中漂浮着养殖粪污黑水,散发恶臭。涉及这一问题的,是东方希望在龙潭河镇开设的金富养殖场。慈利县有关部门经调查核实,确认举报情况基本属实,随即成立专班进行整改。
作为传统养殖大县,慈利县养殖业在农业产值中占比突出,畜禽养殖与民生息息相关。慈利县农业农村局一位副局长表示,由于历史原因,当地养殖户选址存在随意性,目前县里有关部门结合县域喀斯特地貌特征,正推进长效治理机制建设,包括重新编制养殖规划,制定污染防治方案,优化调整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划定等。
针对生活垃圾与畜禽养殖对溶洞的污染问题,慈利县的一位干部指出:“生活垃圾虽堆放多年,但在较短时间内就能清理干净,且污染程度有限,畜禽养殖的污染治理才是难题。”
该干部表示,部分养殖场未处理的粪水直接排入溶洞或渗漏,同时,饲料添加剂、防疫药剂中的重金属、抗生素,以及粪水中的氨氮磷等污染物,也随废水进入溶洞或河道,这些污染治理起来,将是一项系统工程。
溶洞不应成保护盲区
溶洞中的垃圾会给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为何多年来没有引起重视?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再发生?
慈利县位于湘西北山区,境内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溶洞较多。记者了解到,在本次污染被曝光之前,慈利并未就全县溶洞底数、分布、环境开展过摸底,对溶洞被污染程度、生态脆弱程度缺乏系统研究。
当地干部反映,一些受污染的溶洞位于山区隐蔽地带,远离村民聚居区;还有一些溶洞呈垂直方向发育,垃圾埋藏较深,肉眼难以发现。加之溶洞内部构造复杂,基层管理和执法人员进入较难,导致溶洞内的历史遗留垃圾长期成为管理和执法盲区。
湖南省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监测所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副主任帅焕介绍,污染物一旦进入岩溶含水层,短时间内可能污染下游地表水体,造成水质恶化,影响水生态环境。而一旦洞内石笋、钟乳石等岩溶景观被污染破坏,自然恢复将十分缓慢。
溶洞垃圾问题曝出以来,张家界市、慈利县在全域开展溶洞和非法倾倒固废“拉网式”大排查,聘请省市专业地质调查组以及消防救援大队开展溶洞勘查评估,招募专业人员组建“溶洞守护志愿队”共同参与溶洞整治和监督管理,并公布“非法倾倒处置固废专项行动”举报渠道,方便群众有效监督。
近日,湖南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赴慈利县督导溶洞污染整治工作,要求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短板弱项,深化系统治理、协同治理,健全生态恢复和管理长效机制。
湖南省相关部门调集人员、物资、技术等相关资源,安排专业人员赶赴现场对专项治理和垃圾清运开展研究。湖南省地质院已与专业探险队一起合作,加派人手,携带三维激光雷达扫描仪、背包钻机等装备,尽快摸清当地溶洞内部情况,绘制三维结构图,并确定垃圾总量,以便为后期清理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慈利县是湖南生猪调出大县,年出栏生猪约70万头,其中散小户占比超过50%。湖南农业大学资源学院副院长谢桂先建议,在类似慈利这种生态脆弱地区开展养殖等农业活动时,要根据环境承载能力做好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养殖密度,规范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
“目前我们正在对全县溶洞进行调查,争取到今年底,形成‘三个清单’‘一张图’。”慈利县副县长杜修勇介绍,“三个清单”包括全县原生态溶洞数量、多少有开发利用价值、多少有特殊环境问题;“一张图”是指将溶洞分布、养殖分布和人群分布“三合一”,并根据溶洞是否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周边和地下环境条件,予以分类保护。
来源:生态中国网综合中国新闻周刊、新华视点、纵览新闻、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