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54座,实现了包括县区在内的全省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位居全国前列。7月7日,记者从省住建厅获悉,安徽持续补短板、强弱项、建机制,有序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体系建设,缔造美好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悉,截至目前,安徽省合肥、马鞍山、阜阳等7市人大出台了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办法。全省共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54座,设计处理能力47960吨/日,实现了包括县区在内的全省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共建成厨余垃圾处理设施39座,设计处理能力5531吨/日,基本满足城市处理需求。
下一步,省住建厅将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建设。指导地市施行《安徽省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
会同多部门建立健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工作机制,部署重点行业源头减量,逐步推进净菜上市、减少商品过度包装、落实塑料污染防治等举措,减少厨余垃圾产生。
同时,因地制宜推动厨余垃圾立法进程,强化厨余垃圾监管执法,配合相关部门加大“地沟油”查处力度。利用国家增量政策,结合实际推动厨余垃圾处理项目建设,提升厨余垃圾收运及处理能力水平。
此外,持续开展“小手拉大手”“进校园、进读本、进课堂”等知识普及和社会实践活动,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健全完善全社会参与体系,有序提升全社会参与成效。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