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垃圾分类难以实施?新模型揭示行为差距
研究提出TPB+E+H模型,揭示意愿与行为脱节原因,为政策制定提供新思路。
家庭垃圾占全球城市固体废物的30%到40%。把垃圾在家中分为可堆肥、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本应是地方政府处理垃圾的第一步。然而,现实往往很骨感:很多人明明有意愿去分类,却迟迟没有行动。理解这种“想做却做不到”的差距,对于设计更有效的垃圾分类政策至关重要。
传统的行为理论,比如计划行为理论(TPB),无法完全解释那些影响分类行为的外部因素。为此,日本东京上智大学全球环境研究院的Qian Xuepeng教授带领团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垃圾分类行为模型。
团队成员还包括同院的副教授Nkweauseh Reginald Longfor与Hu Jiarong,以及香港城市大学公共与国际事务学系和能源与环境学院的Liang Dong教授。研究成果已发表于《环境影响评估评论》期刊。
为什么垃圾分类难以实施?新模型揭示行为差距
扩展后的TPB + E + H框架对理解垃圾分类行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研究团队指出:“学者们缺乏明确的指导,不知道在扩展TPB时该优先考虑哪些外部变量;而政策制定者也不清楚哪些措施能带来最大化的行为改进。”正因如此,他们开展了这项研究。
Qian教授团队分析了46篇关于垃圾分类的论文,涵盖了3万多名来自不同地区的参与者。他们结合了另外两种行为学框架,以弥补TPB未能覆盖的个体内在差异。同时,他们考察了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垃圾收集基础设施、对后果的认知、宣传与教育项目,以及以往的回收习惯。
结果显示,一些内在特征非常关键。比如,个体是否相信自己有能力正确分类垃圾,就显著影响了他们的实际行为。此外,人口学差异,如年龄、性别、社会经济地位,会调节这些内在因素对意愿的作用强度。
基于此发现,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扩展框架:计划行为理论 + 外部影响 + 异质性,即TPB + E + H。这个模型在原有TPB三大内在因素的基础上,加入了外部环境和人口学差异,使其解释力大大增强。它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公式,而是一个因地制宜的灵活工具,每个变量的影响力会因具体情境而异。
为什么垃圾分类难以实施?新模型揭示行为差距
该框架为整合意图、外部因素和社会背景提供了一个灵活的平台
研究总结称:“TPB + E + H框架为整合意图、外部环境和社会情境提供了灵活平台,有助于未来研究将政策层面和制度因素纳入行为模型,从而推动真正有意义的行为改变。”
这一模型能够帮助政策制定者更精准地设计干预措施,让更多人愿意并能够参与到家庭垃圾分类中。正如团队所言:“未来的研究应当迈向更具操作性、更贴合本地情境、并以干预为导向的可持续行为模型。”
展望未来,Qian教授提醒,当前大量关于垃圾分类行为的研究来自环境政策刚起步的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地区的经验往往被低估。“要想全面理解全球垃圾分类行为,未来研究需要积极纳入发达国家的证据,建立更均衡、更具包容性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