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活垃圾分类“市民课堂”在陕西省西安市垃圾分类服务中心开讲,社区居民、社区工作者与陕西青年学院学子齐聚一堂,围绕“倡导环保好习惯,践行分类新时尚”主题,共同学习垃圾分类的实用技巧与优秀经验,让垃圾分类成为日常“好习惯”。
“大家每天扔的垃圾,可能藏着‘变废为宝’的密码,也可能成为污染环境的‘隐患’。”课堂伊始,西安市生活垃圾分类精英讲师李晟楠以生活场景切入,通过“提升资源回收利用率,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柴油”“减少垃圾填埋量,缓解填埋场‘超负荷’压力”“降低环境污染,避免有害垃圾渗入土壤污染水源”三个具体案例,让居民与学子们深刻理解垃圾分类的现实意义。随后,李晟楠从四类生活垃圾的区分方法入手,结合“厨余垃圾要沥干水分、可回收垃圾需清洁干燥、有害垃圾单独封装”等实操要点,帮助大家掌握精准投放各类垃圾的技巧。
此外,课堂还特别设置“周至县垃圾分类工作分享”环节,通过案例介绍周至县在分类体系建设、基础设施改造、科技赋能等方面的经验做法。社区工作者们认真听课,不时在笔记本上标注“趣味课堂、收集点厢房改造、AI摄像头”等可借鉴的做法。
此次“市民课堂”采用“线上+线下”联动的模式,通过网络直播让线上观众便捷获取知识,为线下参与者营造了沉浸式学习氛围,进一步提升了西安市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认知度和参与热情,为生态环保理念扎根社区、扎根家庭,推动全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注入了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