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环境工程科技网

____

打造同仁交流平台,探求行业发展真谛

服务热线   ——

0538-8993676

一名环卫队长的自述:科技如何让我们重拾尊严
2025年09月29日

凌晨三点五十分,闹钟准时响起。我摸索着关闭铃声,揉了揉因睡眠不足而胀痛的太阳穴。十五年环卫队长的生涯,让我早已习惯了这样的作息。但比早起更让我煎熬的,是每天都要面对队员们疲惫的面容,和高居不下的离职率。

一名环卫队长的自述:科技如何让我们重拾尊严

曾经的困境:人力枯竭与成本之困

我们负责着近200万平方米的城市环卫区域,包括12条主次干道、3个公园和5个大型社区。三年前,我们的队伍还有68名环卫工人,平均年龄52岁。最年轻的小王,32岁,是队里唯一的"八零后",干了不到半年就辞职了,临走前说:"李队,不是我不肯吃苦,但这活真的看不到希望。"

老师傅们的情况更令人心疼。老张得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但为了供女儿上大学,每天绑着护腰坚持工作;老王的手指因常年握扫帚已经变形,遇到阴雨天就疼得睡不着觉。即便如此,他们每天还要工作10-12个小时,凌晨开始作业,赶在早高峰前完成第一轮清扫。

人力成本更是年年攀升。算上社保、福利和管理费用,每个环卫工人的年均成本已经超过6万元。而且由于工作强度大、社会认同度低,我们的年离职率高达40%,每年光是招聘培训就要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

转机:与科技的相遇

转变始于去年的一次行业交流会。我了解到浙江有鹿机器人研发的户外巡扫机器人,能够替代部分人工完成清扫作业。但当时我心里直打鼓:机器人真能适应复杂的城市环境吗?会不会反而增加管理负担?队员们会不会抵触?

在连合直租的支持下,我们决定先试用两台机器人。他们提出的"10天免费体验"方案让我们没有了后顾之忧——如果效果不理想,可以直接退还设备。

人机协作的新模式

机器人到岗的第一天,整个队伍都来看热闹。老师傅们围着这个"新同事"议论纷纷,有人怀疑,有人好奇,也有人担心会被替代。

我们很快制定了人机协作的新工作模式:机器人负责主干道和大面积区域的常规清扫,环卫工人则专注于机器人难以处理的精细区域,如果台阶清理、绿化带维护、突发污染处理等。同时,我们培训了6名年轻的环卫工人学习操作和维护机器人,给他们提供了新的职业发展通道。

令人惊喜的是,机器人不仅工作效率高,还能在夜间和极端天气下持续工作。它们的精准贴边清扫功能,甚至比人工清扫更加彻底,特别是对烟头、纸屑等小型垃圾的清理效果显著。

看得见的改变

三个月后,变化开始显现:

工作强度大幅降低:环卫工人的日均工作时间从10小时减少到7小时,不再需要凌晨四点就上路作业。老张说:"终于能赶上回家给老婆过生日了。"

离职率显著下降:今年上半年的离职率降至15%,创下十年新低。更让我们惊喜的是,开始有年轻人主动应聘,因为他们觉得"这份工作有了科技含量"。

成本优化明显:虽然引入了机器人,但总体运营成本下降了30%。这主要来自于人力成本的优化和设备维护成本的降低。

工作品质提升:清洁质量评分从之前的89分提高到96分,市民投诉减少了70%。机器人还帮助我们收集到了道路清洁的实时数据,为工作调配提供了科学依据。

科技的温度

最让我感动的是队员们态度的转变。一开始对机器人持怀疑态度的老工人,现在会细心地在交接班时给机器人充电;年轻的队员则争相学习操作技术,有的甚至自学起了编程。

王师傅的话代表了大家的心声:"不是机器人抢了我们的饭碗,而是帮我们扛起了最累的活。现在我们能挺直腰杆说自己是现代环卫工作者了。"

展望未来

如今,我们的队伍已经有了8台机器人员工。我计划明年再引入一批,让机器人覆盖率提高到60%。但这不意味着要减少人力,而是让现有的环卫工人转型到更高价值的工作岗位,比如环境监督、设备维护和社区服务。

每天清晨,当我看到机器人和环卫工人并肩工作的场景,都会感到一丝欣慰。科技没有取代人类,而是让我们重新找到了工作的尊严和价值。老张现在经常笑着说:"等我退休了,就让我的机器人徒弟接我的班吧。"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我很庆幸我们选择了拥抱变化,而不是固步自封。因为真正的进步,从来都是让技术服务于人,让人活得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投稿邮箱:zghwkjw@163.com      联系电话:0538-8993676
鲁ICP备19065681号-2      技术支持:焦点网络(电话:0538-6632526,825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