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开锋,宣城市国特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垃圾处理技术员。他扎根基层环卫岗位二十六年,甘于平凡、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环卫精神。曾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好人”、安徽省“最美环卫工人”“安徽好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2000年,徐开锋回到宣城后,成了一名环卫工人,接受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清理道叉河。那时的道叉河就是宣城北门的“龙须沟”,垃圾遍布、河水发黑发臭,市民路过时都捂紧鼻子。就是这样的工作环境,每天清晨,徐开锋穿着齐腰下水裤、扛着铁锹与捞网,一段段清理河道。无论是夏日的高温与腥臭味,还是冬日的寒风与冰冷河水,都没能让他退缩。就是这样一个“拼命三郎”在道叉河里一“泡”就是5年多。 2007年,徐开锋被调到锦城路进行清扫保洁工作。这条路是当时城区最繁华的商业地段,工作量大,卫生环境较差,环境卫生工作也最难做。 徐开锋每天早上四点多就准时出现在街头,先是拿着大笤帚把街道从头到尾普扫一遍,忙到上午八点多钟,接着就拎着小扫帚和簸箕定点清扫。到了下午两点钟,他会再把整条街普扫一遍,一直要忙到五点多才能下班。 2009年,徐开锋被调离至城区20多公里外的垃圾填埋场工作。当时由于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农村清洁工程的实施,每日送到垃圾填埋场的垃圾从200吨骤增到400多吨。31岁的徐开锋临危受命,在填埋场当推土机驾驶员。每天的工作就是把400多吨的垃圾推平压实。 “领导把我安排到这个岗位,我就要岗位上做出个样!”正是胸怀这份“执拗”,11年中,徐开锋不太魁伟的身躯,却扛起了宣城市区及周边17个乡镇城乡生活垃圾的“日产日清”重担。 2020年,宣城市实现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后,徐开锋被调整到环卫技术岗位,他主动学习、主动钻研,练得一身“好武艺”,判断、处置设备故障迅速、及时、有效。“只要是干环卫工作,干什么都可以”徐开锋说。 徐开锋没有惊天壮举,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只是做了一个环卫工人应该做的。”正是他的这种坚守谱写了一曲“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环卫人之歌。
【责任编辑:李连章】